
妈祖,又称天上圣母、天后娘娘,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信仰的海神。据史料记载,妈祖原名林默,生于北宋建隆元年(960年)农历三月廿三,卒于雍熙四年(987年)九月初九,是福建莆田湄洲岛的一位渔家女子。因其生前乐善好施、救助海难,死后被当地百姓奉为海神,并逐渐发展成为跨越地域、民族的重要信仰。妈祖信俗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。


妈祖信仰的起源与发展深深植根于汉文化传统。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,汉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。妈祖作为宋代人物,其信仰的形成、发展和传播都与汉文化密不可分。从信仰群体来看,妈祖信众以汉族为主,尤其是在福建、广东、浙江、台湾等东南沿海地区,汉族民众构成了妈祖信仰的主体。这种信仰与汉族民间信仰体系中的其他神明崇拜,如关帝、城隍等,有着相似的信仰模式和祭祀传统。
在祭祀仪式方面,妈祖信俗与中国本土道教有着深厚的渊源。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,其神灵体系、祭祀仪式和宗教观念对妈祖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。许多妈祖庙由道士主持,祭祀仪式也常常采用道教科仪。这种宗教文化背景决定了妈祖祭祀活动应当体现汉文化的传统特色。
从历史文化的延续性来看,黄帝、炎帝等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都采用汉服作为礼仪服饰,这体现了对中华文化本源的尊重和传承。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其宽袍大袖、交领右衽的特点,不仅是一种服饰样式,更是汉文化审美和精神的外在表现。相比之下,长袍马褂等满清服饰是清代才出现的服装样式,与妈祖所处的宋代历史文化背景存在明显差异。
当前妈祖祭祀、巡安等活动中出现的满清服饰,实际上是一种历史错位和文化混淆。妈祖是宋代人物,其信仰形成于宋代,而满清服饰直到几百年后的清代才出现。在祭祀宋代神明的场合穿着清代服饰,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,也割裂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。这种现象的出现,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断层,导致人们对传统服饰的认识出现混淆。
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,恢复汉服在妈祖祭祀活动中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。首先,这有助于还原妈祖信仰的历史文化本真性,使祭祀活动与妈祖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吻合。其次,汉服的使用可以强化妈祖信仰与汉文化传统的联系,增强文化认同感。再者,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妈祖信俗的保护应当注重其文化内涵的完整性和真实性,服饰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,理应得到应有的重视。
在实践中,已经有一些妈祖宫庙开始尝试在祭祀活动中使用汉服。例如,湄洲妈祖祖庙在重要祭典中,主祭人员穿着宋代风格的汉服进行祭祀,这种作法得到了许多信众和文化学者的认可。这种恢复传统的尝试,不仅没有削弱妈祖信仰的活力,反而因其对文化本真的追求而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同。
当然,关于祭祀服饰的讨论也需要考虑现实情况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,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服饰文化。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同时,也要包容多元文化的共存。对于那些历史上已经形成的、具有地方特色的妈祖祭祀服饰传统,可以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。但对于新举办的、尤其是具有示范性的大型妈祖祭祀活动,则应当提倡使用符合妈祖历史背景的汉服。
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,妈祖祭祀服饰的选择不仅是一个文化表象问题,更关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。在全球化的今天,如何保持文化自觉,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文化根脉,是每个民族都需要思考的问题。妈祖作为联系海内外华人的重要文化纽带,其信仰活动中对汉服的使用,可以成为彰显文化自信、传承文化血脉的重要方式。
基于妈祖所处的历史时代、信仰的文化渊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,在妈祖祭祀、巡安等活动中应当优先考虑使用汉服。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,也是对文化的传承。建议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加强对妈祖祭祀礼仪及服饰的研究,制定符合历史文化传统的规范;各地妈祖宫庙可以在重要祭典中逐步推行汉服使用;同时通过宣传教育,让更多信众了解妈祖信仰与汉文化的深厚渊源。只有这样,妈祖信俗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才能在保持本真性的基础上,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。
(作者:陈学刚)
UNHCDO 为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而生

评论